当前位置:产品服务>绿色分拣中心硬指标
绿色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认证是迟早的事儿,其中一个硬指标就是信息管理系统。再生资源在经过处理成为标准化商品之前,本质就是污染物。
重点一:政府监管的需要
既然是污染物,那么,从政府监管的角度,至少有两个方面会是重点:
第一,资质问题。也就是谁可以动污染物。
第二,溯源和数据留存。污染物从哪儿里来,来了什么,来了多少,经过了什么处理,变成了什么,最后到哪里去了。
没有信息管理系统,何谈溯源,如何留存数据?政府在征询主体企业的处理数据时,企业往往临时打一张EXCEL表,自行盖个公章交上去,就算了事。
这种情况以后逐步就不行了,再生资源项目纳入规划,监管级别提升,而且又揉进去了政府购买服务,所有经营数据都要真实准确,要讲究证据链。单个的证据容易造假,但是证据链条不好造假。
每一瞬间的各维度大数据,都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商业背景。每车次的来货、卸货、装车、质检划价、结算、单据打印,时间统计精确到秒,每一个现场数据节点的影像照片同步抓拍留存。这种连续性的、多维度的数据链条组成了整个大数据海洋。
例如某市政府,本身有一套城市垃圾排放登记系统,数据向公众开放。随着分拣中心的规划立项,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回收处理数据完全有可能接入到垃圾排放登记系统,同样纳入监管,并对公众开放数据。如果企业连对接的数据源都没有,那如何去快人一步呢?
重点二:未来财税政策扶持的依据
政府对项目监管的核心在于真实性,尤其在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上,以及财税政策上,首先要保证这一点之后,才能涉及接下来的扶持问题。
曾经有企业讲:“我比政府还着急怎么管我。我替政府出主意,怎样才能管住我。为什么?只有政府能够监管我,有落地的办法和抓手,把项目凿实了,才觉得我靠谱,才会放心我,我也才能活着,才能睡的着。”
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于:
第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需要。如果没有项目数据和过硬的证据链,财政局凭善心拨付补贴吗?支付凭证一定是在进化的。
第二、出台税收政策决策依据的需要。为什么现阶段国家把再生资源的税收返还扶持政策给了利废企业,而不是回收企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行业不规范,以及能够承载政策的企业群体缺失。随着回收企业硬件软件的提升,管理规范化的提升,行业政策终将再次提上日程。
重点三:内部管理的需要
企业本身内部管理也需要信息化改革。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就是信息系统的上马,老板高兴,部门抵制,实施有阻力。未知新事物会给人带来担忧,潜意识会抗拒改变。任何将人带出固有舒适区的改变,都会带来短期不适。
不过,再生金系统有个特点,就是电子自动化程度高,一旦学习使用,很快适应,进而依赖。甚至有粉丝级的用户,遇到停电,不能使用系统,索性停业,已经不愿意接受以前那种繁琐的收购方式了。来电再干。
此外,系统数据自动筛查分析,什么都呈现出来,无所遁形,不容易滋生局部利益生态。
重点四:合伙经营和连锁经营的好帮手
合伙买卖,讲究亲兄弟明算账,最大的障碍可能不是业务有多难,而是日积月累的信任危机。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所有问题就像和尚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只要摆上台面,问题就容易被解决。合作人随时查看手机程序,获取每天动态信息,任何数据的新增和改动都会留痕,形成日志,让心中有数,这叫勿谓言之不预也。良性的内部信任关系,是对业务最大的帮助。
同样的,企业的业务扩张,新增连锁经营分支机构,如果没有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上很容易灯下黑。再生金的连锁版本,支持多厂联网管理,有效的解决监管问题。
老板对信息系统的最大价值诉求,还是在于两点:对外,能展现管理水平和企业形象;对内,能规范内部生态。
这些年,再生资源行业伴随财税政策及环保政策的变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再生资源的边界会重新定义,并赋予新内涵。
回收企业逐步的向环境服务商转变身份,不论您处在产业链的哪个环节,做前端回收分类,还是后端分拣处理,如果需要规范化,那么,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在空地上打指示线,是最快速的规范化手段。